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“厅官”变“村官” 他想为村里多干一点事

    信息发布者:贾庄村村网通
    2018-08-20 23:03:09    来源:重庆日报   转载

    “厅官”变“村官” 他想为村里多干一点事

      “厅官”变“村官”,王治华带领群众把贫困村变成了花果村——

      “希望时间能过慢一点,让我为村里多干一点!”

    王治华(右一)与村干部一起商议乡村旅游规划。 记者 汤艳娟 摄

      7月16日中午,烈日如灼,炙烤大地。万州区溪口乡玉竹村,几家村民因土地边角问题发生矛盾,拒不答应将土地流转出去发展水果产业。

      玉竹村第一书记王治华闻讯,匆匆在村办公室吃了包泡面,立即赶往现场协调处理问题。

      不过三言两语,村民们就被王治华说服了,“王司长,你从北京来我们村不久,就让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既然你认为这个产业好,我们几家毫无疑问地赞同!”

      村民们口中的“王司长”今年48岁,是原国务院三峡办稽察司副巡视员。2017年8月,情系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王治华主动请缨,来到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万州区溪口乡玉竹村任第一书记,成为重庆市唯一一个副厅级“村官”。

      谈起从“厅官”到“村官”的工作转变,王治华连连向重庆日报记者感叹:“我想要为村里做的事太多了,希望时间能过慢一点,让我为村里多干一点!”

      他遇到一连串脱贫难题——

      不能让三峡风光藏在深闺

      王治华来到玉竹村后,将家安在了村委会——一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二层砖瓦房,推窗便可看到山下浩淼的长江水。王治华在一楼找了间房屋做办公室,又在办公桌旁搭起一张木板当床,一个人在村委会住了下来。

      “我对库区并不陌生。”王治华介绍,2012年从武警部队正团职干部岗位转业到原国务院三峡办后,他就数次来三峡库区实地检查工作,他自认为对这里的贫困状况了如指掌。

      然而,当他在玉竹村深入调研后才发现,全村尚未脱贫的人口虽不是太多、绝对比例也不是太大,但其贫困程度之深、脱贫难度之大,超乎想象。

      玉竹村属于三峡水库淹没移民村,又是市级贫困村。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,590户1890人,2018年时仍有未脱贫户12户28人,贫困发生率1.5%。

      令王治华震惊的是,村里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政治担当、实干精神、创新能力,对帮扶工作信心不足、点子不多、措施不硬;不少贫困户“等靠要”思想严重,不靠自身使劲、流汗、出力;村中3000多亩土地荒芜近八成,绝大部分收入靠青壮年外出务工……

      如何激发起玉竹村干群的斗志、如何唤醒这里沉睡的大地、如何让长江岸边荒山变成“金山银山”……一连串难题摆在了王治华的面前,他反复琢磨着,如何在短短两年时间里,改变玉竹村的面貌?

      玉竹村拥有12公里长江岸线,土地肥沃,气候湿润,风景宜人。王治华在大会上对村民们说:“我们有着绝好的产业发展条件,绝不能让这秀美的三峡风光藏在深闺!”

      经过调研和座谈,他初步理清了思路:一方面,必须强化玉竹村的党建工作、民生工作,让基层党组织变成一块磁铁,把广大群众聚拢到振兴家乡的事业中来;另一方面,必须把扶贫与扶志、扶智紧密结合起来,分阶段开展致富传经、创业培训等活动,在全村营造起“要我脱贫”到“我要脱贫”的浓厚氛围。

      很快,他组织开展了数十次内容丰富的党组织活动,争取资金建起了49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,400多名村民参加了各类致富技能培训……

      玉竹村一组建卡贫困户李发祥夫妻参加了培训,在王治华的鼓励下,两人在万州五桥干起了涂料生意;三组56岁的残疾人谭道成去年报名学习了村里举行的电商销售培训,当年便开始“触网”销售自家红心蜜柚,今年收入预计突破3万元……

      他要打通一条致富道路——

      全村道路畅通率将达100%

      初到玉竹村,有件事让王治华心急如焚——全村仅21.5公里村组道路,其中,硬化的只有7.9公里,硬化率不及40%。

      “路都不畅,谈何发展?”王治华出生在陕西省岚皋大巴山农村,儿时经常光着脚丫子走20里山路求学,深知交通不便的艰辛。当他走在玉竹村的一条条羊肠小道上时,就仿佛回到了儿时生活的那个小山村。

      必须要修路,打通群众致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    王治华东奔西走、八方求援,到处争取资金和项目。2017年,他争取到了700余万元修路资金,硬化了8公里村道、11.4公里人行便道、4.1公里产业道。

      今年,他又争取到了5.1公里村道、20公里人行便道的硬化指标。到年底,玉竹村的道路畅通率将达100%,村民将彻底告别出行难题。

      有了水泥路,村民的出行方便了,农副产品的成本降低了,销路也更广阔了。

      “以前,因为道路不畅,除去运费等成本,我家的椪柑基本不赚钱。”玉竹村四组建卡贫困户何启全介绍,去年村里的公路硬化到了果园边,不少外地顾客直接上门采摘,他家的3000多斤椪柑卖了5000多元,不仅方便,成本也大大降低。

      有了水泥路,村里的人气渐渐旺起来,村民的卫生意识也慢慢提高,人居环境也大大改善。

      “路修好了,我要让村民们知道,这是大家的路,要共同来爱护。”王治华不仅广泛发动、亲自督查村民爱路护路,还组织志愿者及时打扫路面垃圾、清理路边杂草、疏通沟渠淤泥。去年,为了吸引更多客人来村里体验乡村游,他还争取资金在村头修建了一条彩色人行便道。

      王治华所做的一切实事,彻底征服了玉竹村的村民。有时一大早,王治华还没起床,就有人将热腾腾的面条,或香喷喷的农家菜端来,放在王治华的房间门口,不留姓名。

      他为玉竹村绘制一幅致富蓝图——

      整村打造成现代标准化果园

      王治华深知,产业扶贫是治贫之本。可是,在驻村短短两年时间里,如何为“空心”的玉竹村构筑一幅“产业兴旺”的美好画卷呢?

      他给出的答案是:把全村3000多亩土地全部打造成现代标准化果园,整村发展金秋砂糖橘、粉黛脆李、百香果等产业。其中,先拿海拔300米以上的1500亩土地开展试点。

      “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带头人,引来企业搞现代化高效农业。”2018年1月,王治华得知村民陈善孟在外创业有成,他立即专程赶往浙江温州,登门邀请他返乡创业。

      在陈善孟家里,王治华把玉竹村的发展蓝图和实施步骤讲得条理清晰、头头是道,让陈善孟这个离家多年的“玉竹人”听得热血沸腾、跃跃欲试。不久后的春节,得知陈善孟回到玉竹老家过年,原本已回到北京的王治华立即买机票飞到万州,陪同陈善孟在村里的山头上转,共同探讨玉竹村的发展大计。

      陈善孟被王治华感动了。春节一过,他便作出决定,只要村里能把500亩土地流转下来,他就回村开发建设一个精品果园。

      得知王治华要建现代标准化果园的消息,同样在外创业有成的“玉竹人”陈芳华也心动了。他也拍着胸脯承诺,只要村里给他流转好1000亩土地,他也愿意回来为乡村振兴尽一己之力。

      “流转1500亩土地?就算是500亩,对我们村来说,都不可能!”玉竹村村支书李忠荣向王治华连连摇头。以往,村里也多次动员村民发展规模种植,但因思想不统一、持观望怀疑者多,屡屡受挫。

      这么好的机会岂能错过!王治华立即召开村民大会、院坝会,用展示规划、算经济账的方式,一一为村民解开谜团。针对部分“钉子户”,王治华请来当地有威望的人一起上门,各个突破。

      “王司长为人实实在在、说话有理有据、账算得明明白白,村民都听他的!”令李忠荣意想不到的是,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做思想工作,1500亩土地居然全部拿下来了。

      如今,玉竹村的1500亩土地已按照开厢4米沟道4米的宜机化要求平整完毕,先后种下了金秋砂糖橘、粉黛脆李、百香果等。数十个村民在果园里找到工作,人均年务工收入近万元。

      “两年的时间太短了!玉竹村要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,必须将一张蓝图绘到底。”前不久,王治华组织专业人员探讨研究,编制完成了《玉竹村乡村旅游整体规划》。

      重庆日报记者从这个规划书上看到,玉竹村将依托境内长江岸线,结合柑橘等水果产业,发掘“古院落”“古墓群”等历史文化遗迹,打造一个“亲水农业公园”。

      玉竹村村主任杨真福感慨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:“王司长舍弃小家来到我们村,近一年只回了三次家,其中有两次是回北京开会顺道回家。他为我们村付出太多了,我们没有理由不跟着他努力干,好好干!”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